丹风筝匠人陈庆海 受邀赴台参与艺术节





(哥打峇鲁1日讯)来自吉兰丹州的风筝匠人陈庆海(59岁)受邀到台湾参加“2025故宫亚洲艺术节-南洋月”活动。他与另外3名马来师傅花了一个月左右准备和制作,全部都是在吉兰丹做好后,再拆出来,到了故宫再装回去。
ADVERTISEMENT
上述活动于本月4日开始至11月2日结束,计有展览、表演、讲座、课程等等。
带领观众探索东南亚多元文化
活动主题“南洋月”以“CoEX—共存(Co-existence)”为核心概念,带领观众走向远洋,探索岛屿东南亚绵延千年的多元文化内涵。台湾孤悬于东亚海域的边缘,北接琉球、日本,南临菲律宾群岛,不仅是汉人文化播迁、继承与新创之地,更是南岛文化圈的重要一环,部分语言学家甚至认为台湾是南岛语族的发源地。
这显示了自古早时期,台湾岛的外延意义就已超越大航海时代的短暂占领或明郑时期以后的海上贸易。古时的南岛语族跨海迁徙,揭示了一种在模糊边界中游移、移动性的世界观。
南洋月的主题规画与本次的“抵岸:海洋东南亚的文化交会”特展相互呼应,阐述东南亚自古以来作为汇聚四方人流与物产的枢纽;呈现来自阿拉伯商人、明代郑和下西洋及欧洲殖民者所带来的历史影响。这些移动性历史事件,加上当地盛产的香料、甘蜜、橡胶、珍珠、锡矿等物产,都吸引了四方商旅,促进了物产贸易与不同文化思想的交流。
艺术节设闯关游戏讲座表演等
以“从台湾望向南洋,在南洋寻找台湾”为核心精神,透过双向的文化传递,重新捕捉被时间尘封的历史细节,深入探索多元文化共存与发展的丰富内涵。
为期一个月的艺术节将为观众带来丰富的文化飨宴,除了精心设计的闯关游戏,引导观众发现展览中的知识线索,还可以赢得限量的南洋月专属奖品,更有从历史到美食的讲座课程、从精彩皮影戏到雨林沙贝琴的艺文表演、从服饰到童玩的各种体验,还有独一无二的创意手作与10月11日整天好吃好玩的巴刹盛会,来故宫寓教于乐,邀请大家一起来探索南洋。
11岁亲手制作“哇卡”风筝
在马来西亚,风筝不仅是一种传统游戏,更是一门承载着文化与艺术的技艺。来自大马丹州的陈庆海,用他的人生轨迹诠释了传统的魅力与坚守。他也是我国少数懂得制作风筝的华人师傅。
陈师傅10岁时便与村中伙伴一起放风筝,11岁就能亲手制作出能顺利飞翔的“哇卡”风筝(Wau Kekek)。15岁时,他已经能够制作出1.5公尺的大风筝,飞得稳健又漂亮。
陈师傅的父亲也会做风筝,但很快看出他在这方面更具天赋,甚至常常拿他制作的风筝去参加比赛。就这样,他为家人连续10年制作比赛用的风筝。
25岁那年他选择离开家乡投身工作,风筝也因此被搁置了20年。直至45岁,当他回到故乡,风筝再次进入他的生活。这一次,他从吉兰丹风筝协会的朋友那里学习到更细致、讲究美感的风筝制作方式。经过3年的沉淀与练习,他的作品逐渐展现出新的高度,也为他打开了国际舞台的大门。
带着大马文化翱翔海外
陈师傅近年长受邀出国献艺,他2016年到越南,2017年到中国厦门、2018年到过台湾、2019年与2023年到泰国沙敦。他的风筝带着大马文化气息翱翔海外,成为交流与传承的桥梁。
这次共有4名师傅出阵,除了陈庆海,还位3名马来师傅和陈师傅制作了4个风筝,3个1.5公尺宽,一个2公尺宽。马来师傅制作的是6公尺宽的。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