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资源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7月前
8月前
8月前
1年前
来自金马仑的梁骅谦,出生在农务家庭,家族联营的花圃菜园 面积大约20到30英亩,父母是老师,退休后才从农。虽然他从小在农园长大,但拿着金务大奖学金报读土木工程系,主修环境工程。 他是一个脑袋有源源不绝的新点子,一有机会就抓住不放的年轻人。大学最后一年开设第一间公司,8年来在不同领域创业,包括跟朋友合伙代理电器、网上售卖五金、租农地种菜,出口花卉蔬果等,尝到成功的滋味,也经历失败的苦果。如今32岁的他,依旧在创业路上砥砺前行。他不是一个执着的人,对他而言,人生很短暂,有很多的未知,有机会有能力的时候就去做,有钱就赚吧! 对他而言,创业是因为自己喜欢创新,喜欢创造价值,也受不了被打压的创意。他是那种一旦有机会和资源、有贵人愿意投资,相信自己,就会实干去做的人。当然,做老本行还是最稳扎稳打。他说,以前农民看天吃饭的种菜方式很傻,也因为对金马仑农民的感情,他决定加入这家公司,希望可以改善农民的收入。 报道:本报特约 郭秋香;摄影:本报 陈敬晖   更多视频: 新生代文身师蔡怡敏 刺自己的大腿自学点刺文身  让画“活”起来最有满足感 动画师享受把兴趣当工作 赛马圈真的那么复杂吗?直击赛场背后的灵魂人物 前中文马评陈徽俊:讲马经44年,最神预测破5关 
2年前
其实简单来说,如果我们要跟着机会走就应该保持一种心态,既努力让自己获得更多资源(以及能力),但要小心使用(避免过度负债),并且有着随时能够打破重来的决心。 不久前和一名客户见面,我们简称他为A先生吧。A先生和我聊起一些往事,原来他在60年代期间出来社会打拼时,为了有更好的谋生能力而选择晚上攻读有关工程学的内容。当他拿到工程师的认证后成功进入政府机关当公务员,有着相当优渥的收入。然而,感叹擢升空间有限,A先生打算往私人领域寻求更好的出路。 由于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以及不错的工作能力,A先生有信心可以拿下不错的工作机会。奈何,事与愿违,他拿到的新工作不管是薪资还是岗位都比他现在的公家机关来得差。此时,他突然问我:“换作是你,你会怎么做?” 错愕的我认为说应该顺从自己的志向。 A先生也是这么想,纵使得不到家人和朋友的理解,他还是决定离开安稳的公家机关而选择在私人领域拼搏。之后的两年,他的工作能力得到认可,升迁后的待遇也比之前好上一倍。此时,有一位同行朋友问他有没有兴趣一起去创业,建造某项工程。当然,收入也是比现在来得低,而且不稳定。他又再问我:“换作是你,你会怎么做?” [vip_content_start] 这时,我开始犹豫了,因为背景已经不同,A先生不再是那个郁郁不得志的公务员,有着不错的晋升通道。换言之,这个决策的影响是更大。当然,A先生也如愿以偿,接手的工程金额也越来越高,有些还自己承包了。在那个年代,我国经济起飞,有大量建筑工程的需求,许多人也在这个行业发家致富,其中也包括A先生。 语毕,A先生说他那时也是思考良久才做出的决定,并不是靠一股蛮劲和冲动。但是,他认为人不应该跟着钱走(英文俚语为“follow the money”),而是跟着机会走,因为只有机会才能够让人跃升。 这让我想起另一位朋友当面试官的经验。有些应试者的条件很不错,面试时表现得非常积极,也满意公司开出的薪水待遇等等。但是,等到我朋友把录取信发出去后,这些面试者竟然把自己在目前公司未来有可能会得到加薪(也仅仅是有可能)、花红以及其他员工福利都算进去,希望我朋友能够满足这些要求。不用想都知道这是不可能满足的。 这些要求多多的面试者和A先生的决策就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就是典型的跟着钱走,哪里的钱多就去哪里;后者则把目光锁定在机会。前者注重明确的钱,后者看中的是改变命运的概率。 也许有些读者觉得我在说心灵鸡汤,因为一个良好的机会往往都伴随着不错的财富回报,选择机会准没错。话虽如此,但并非每一个机会都必定伴随更好的金钱回报(因为你会判断错误),甚至可能会要耗费你更高的成本。更进一步说,你未必能够熬到这个机会开花结果的那天。对这些冒险者来说,金钱回报是一个副产品,也就是说在闯荡过程里会结出果实,但什么果实则无法知晓。 既然机会的含金量比金钱更高,那么我们应该要怎么做才能够提升冒险的成功率呢? 我认为相关的工作经验非常重要,这也是我认为大学生创业非常失败的原因,因为他们连一个行业的门道在哪儿都摸不着,那些钱赔得相当冤枉。反观,如果已经有了一定行业经验的话,创业的能力和人脉都不会太差,这时候创业未必会成功,但至少不会惨淡收场。 另一个就是不要做那些会让自己畏首畏尾的事情。简单来说,一个没有贷款压力的人和另一个背负车贷和房贷的人,前者很明显会比后者更具备冒险的资格。我也知道要求一个在社会打拼一段时间的上班族没有贷款是不怎么现实,但至少不要承担过多的债务。 最后一个就是不要过度纠结昔日的辉煌时刻,因为一旦决定去冒险,失意和挫折是常态。 其实简单来说,如果我们要跟着机会走就应该保持一种心态,既努力让自己获得更多资源(以及能力),但要小心使用(避免过度负债),并且有着随时能够打破重来的决心。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有些人是工作后才发现自己更向往学术生活的,这时要放弃事业收入重新开始,谈何容易。 李多思是个金发碧眼的加拿大人。李多思不是他本名,他本名是什么,我不记得了。他应该有跟我说他的本名吧,毕竟我们是以英语交谈的,所以自我介绍时应该先说了本名吧?不过,这我也不记得了。 我是在京都某间旅舍的走廊遇见他的,那是我第二次的京都行,刚开始学日文不久。自我介绍时他说他是从香港过来的,那时他正在香港学中文。原来我们都是外文幼幼班的学生。 有天吃早餐时我问他为什么学中文,他说因为听说懂中文的人学日文比较容易(的确,因为让其他学生闻风丧胆的汉字对我们来说反而是简单的,根本就是赢在起跑点)。诶,原来学中文只是途径而非目的?他是历史系学生,未来打算专攻日本历史。学中文是为了将来学日文铺路,而学日文则是为了研究日本历史。“I want to be taken seriously”他说他希望被当作一回事。是这样吧——不懂日文,许多资料就只能依靠翻译,而不是一手资料,因而多少会欠缺说服力吧? [vip_content_start] 尽管他为自己规划的学习路径听起来有些迂回,我依然默默地感到佩服。而且虽然我早已打消走学术这条路的念头,仍忍不住有些羡慕。羡慕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步伐与计划,专心读书做学问。是啊,之前也听加拿大朋友说过,只要他有意愿继续深造,都可以获得政府的支援,不需担心钱的事。真好。 纯粹为学习而学习是快乐的事 让我想起这位萍水相逢的背包友的是最近阅读书单内一本本地出版的《问学札记》,收录了22位马来西亚华裔学者的随笔,意外的好读。22位作者中有相识已久的同门校友,也有久仰大名尚未有机会认识者,但我估计大概都是跟我差不多年岁,同个世代的人。他们在新马中港台英美日加等地考获博士学位后,在国内或海外学府或研究机构任职,在各自的领域深耕。 朋友圈中有好些拥有博士学位者,也有好几位在大学教书,即使不是近距离跟进他们修读与考获博士学位的历程,多少也在闲聊中得到一个学术这条路不易走的印象。长路漫漫,如果能专心学习或许还好;然而念博士班时已经是成人,进入一个有越来越多的身不由己,越来越多必须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之阶段。专心念书可能已经成了一件极之难得的事。 譬如,有些人是工作后才发现自己更向往学术生活的,这时要放弃事业收入重新开始,谈何容易。特别是如果已婚且有家庭负担,又没有奖学金的资助。更何况这时已不再年轻;更何况获取学位未必保障未来就业就会一路平坦。实际上,读还是不读,单单是做这个决定想来已足够让人纠结。 读了22位学者在学术这条路上的故事后,更深深感到在马来西亚想心无旁骛无后顾之忧做学问是何等奢侈。从国家能获得的机会和资源有限,而华社所谓的重教育往往也是以功利为出发点,单纯追求知识——如果不是眼前立刻就能看到利益的话——往往不是我们的社会看重和鼓励的事。虽说重理轻文,研究领域较冷门的理科生也未必能在马来西亚找到出路,文科生当然就更不用说了。 尽管如此,阅读《问学札记》还是勾起我对象牙塔生活的怀念与向往。虽然多年前已发现自己不才,读博士很可能无法毕业;但他日退休后若能重回校园读点书,没有压力、不用担心毕业后的出路,纯粹为学习而学习的话,应该会是件快乐的事。
2年前
2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