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阅读

4天前
4星期前
近来最受各方瞩目的教育关键字,莫过于“阅读理解”,而一提到阅读理解,多数教育圈内人都会立即联想到黄国珍。 他创办的社会企业“品学堂”,推动阅读理解已经10年了,每季发行《阅读理解》学习志,销量常常破万本,是最受第一线教师欢迎的学习素材。 至于他本人,每年的演讲超过200场,近期还出版第三本著作《解读者》,讨论当“阅读者”进阶成为“解读者”,用阅读素养接轨真实情境和问题,精准解析生活与世界的种种可能。 若说他是阅读理解教育最大推手,一点也不为过;新课纲上路后,素养导向的评量高度仰赖阅读理解力,教学现场急速追赶,更让耕耘这个领域已久的黄国珍仿若先知。 “10年前,确实没太多人在推阅读理解,但我当时就觉得一定要做,心中有种很强烈、很疯狂的calling,”黄国珍回想,当时自己也接近中年创业了,不仅原本的老板、若水国际创办人张明正劝阻他,父亲黄春明听到时,也面有难色的说:“我们家没什么钱耶!” 长辈的担心其来有自,第一期的学习志只卖出了776本,10年来品学堂数度濒临倒闭,但黄国珍仍坚持至今。这股内在的召唤力量,或许源自于他那太特别的童年。 从小家中充满各种书籍,自然而然爱上阅读 爸爸是个大作家,家中当然充满着各式各样的书,受此熏陶,黄国珍从小就爱看书,“我什么都读,科学的、艺术的,或故事书,都爱,有阵子还很爱看跟黑洞有关的书,我很小就知道光年的意思,学校做科展,我也自告奋勇。” 在家看书,外出也看书。黄春明常到明星咖啡厅写作,当时小小的黄国珍,闲来无事就下楼去逛周梦蝶的书摊,或到重庆南路上的书店晃,他还记得,爸爸会买香港的《儿童乐园》杂志给他。 再长大一点,他发现了家中书柜最高的地方,有一大排装帧精美的书,搬下来看,竟是木刻拓印的章回小说,还有令人脸红心跳的插图,原来是《金瓶梅》。 “我什么都看,很有趣啊!我爸曾笑称我是‘杂家’,乱乱看。”黄国珍回想,当时父亲并不把“叫孩子阅读”当成自己的KPI,一切就很自然而然的发生了,显然,环境跟身教最是关键。 黄春明在文坛十分活跃,当时北投的黄家,常有艺文圈友人造访,陈映真、陈芳明、奚淞、蒋勋、林怀民等都是常客,大伙儿谈创作、谈人生,仿佛沙龙,是属于台湾的文艺复兴。 “大人说话时,我爸不会把我赶走,而是叫我一起听,其实我哪听得懂,他们讲的是‘后设小说’之类的话题耶!”黄国珍笑说,他当时就很轻松自在的旁听,长大后,才发现这些人竟都是艺文圈的“天神”或“巨人”。 耳濡目染,让黄国珍很早慧,但孩子终究是孩子,他玩起来,也是挺野的。 小学时,学校旁就有条小溪,他总会趁下课10分钟冲去溪旁,捞鱼、抓蛇、玩泥巴啊,上课钟响再狂奔回教室;也会骑脚踏车趴趴走、偷挖别人种的地瓜烤来吃。那时是民国六十多年,台湾社会正由农转工,有这般野放的童年,“我算是搭上那个时代的末班车了。” 父亲总采开放式对话,养出思辨力与自主性 黄春明自己的童年,更野更叛逆,当然不太管黄国珍,即便有事,也用开放式的对话做亲子沟通。 “我六七岁时吧,有次爸爸骑摩托车载我,碰上倾盆大雨,他就停下来,在路边找了个屋檐躲雨。等了好久、好久,雨还不停,我又累、又怕,好想回家,开始哀求他直接冒雨骑车回家吧,卢超久的……” 黄春明当时没发火、也没嫌烦,而是问说:“如果我们现在回家,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父子讨论出“可能会看不到路”、“可能路很滑”、“可能别的车子看不到我们”等等;谈了很多种可能后,黄春明又问:“那我们要不要再等一下呢?”黄国珍就答应了。 过了快半个世纪,黄国珍至今仍记得这段对话,“我当时的焦虑情绪,好像在讨论过程中就被安抚、被理解了;后来我们常有这类的对话,爸妈会跟我讨论,让我自己做选择,在过程中,让我慢慢养成思辨能力,学会如何自主。” 青春期时难免叛逆,父亲只要求他这两件事 黄春明小时候超级叛逆,一路打架到国中,在黄国珍进国中前,他说:“你长大了,以后可能会有很多想法,爸爸也会尊重你,但有两件事情你要记得,第一,你决定要做的事情,不要让你被警察抓走,第二,不要死掉。” “爸爸就给我这两个原则,超宽松的吧?他的意思是,在这两个原则之外,假如发生什么事情,那我自己要处理,”黄国珍说。 黄妈妈的心脏就没那么大颗了,难免耳提面命,但,她也没有直接规定黄国珍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而是告诉黄国珍,做所有事情前,都要先想到结果,再去想这件事情可不可以、合理不合理、该不该做。 如今回头看,这正是“以终为始”的概念,黄国珍认为,妈妈给他的建议,其实也是在帮助他学习为自己负责。 曾拒认“黄春明是我爸”,三十多岁才走出阴影 到了青春期,儿时的自由欢乐慢慢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自我怀疑与不断追寻。“当时我成绩很普通,又知道了爸爸很有名,常觉得他好巨大,我好渺小。” 黄国珍回想,国二时,课本上有篇爸爸的著作〈鱼〉,他很怕老师问:“黄春明是你爸吗?”就事先不断练习如何应对。结果,上到这课时,老师真的问了,他也故作自然的回答说:“喔,只是同名同姓。”希望避免尴尬。 再长大一点,他开始寻觅人生方向,学了很多东西,却还不确定自己要什么,这让他更痛苦了,“我很怕人家拿我爸跟我比,然后觉得我不好,毕竟,他仿佛在众神殿上,无法超越啊!” 直到出国读书回台后,三十多岁了,他才算是走出阴影;结婚生子之后,对父爱有了新的体认,心中又更坦然了。 “一来,我知道父子关系不可能不见,是永远的嘛;再来,他成为了他,那我呢,就是成为我,他是很好的榜样,但不代表我一定要成为他。”黄国珍认为,够认识自己,才能厘清这些思绪。 之所以决定创业,是因为黄国珍在台湾第一家社会企业创投若水国际时,做了教育相关专案,接触到的教授、老师们,都叹道现在的孩子不爱阅读、不会阅读,这让从小徜徉在书海的黄国珍很在意,便开始关注此事。 创业前,黄国珍告诉了爸爸,创业后,也都会拿《阅读理解》学习志给爸爸看,“他过了整整4年,才说‘我终于看懂你在做什么了’;也因为廖玉蕙、向阳等老师跟他说过,我常到学校演讲,他才开始发现,我好像有做起来。” 得到黄春明的肯定,黄国珍坦言,好像回到小时候,被鼓励时,内在的价值感就出现了。他也才惊觉,过去那些年,他其实一直都很在意爸爸的看法,“就算我内心足够强大,知道我做的是对的,但还是很希望被理解。” 如果希望孩子乐在阅读,大人要营造环境跟做好榜样 童年时光,是黄国珍一生的滋养,他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甚至所有孩子,都如同他一样,能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在阅读的历程中学会思考。 很多大人觉得孩子不喜欢阅读、不懂得阅读,“但事实上,孩子是不喜欢大人给他们读的东西,他自己想读的,你想拦都拦不住;孩子真的没有理解能力吗?我也不认为,就拿电玩攻略本来说吧,里面资讯量很大、很复杂的,孩子还是读得津津有味啊!” 所以,内在动机的引发才是关键。“坦白讲,网络上有太多更吸引孩子的东西了。阅读的有趣,并不在于形式上的有趣,而是当孩子透过阅读,有了新发现,或好奇心被满足了,或想像力被启动了,心中发出‘啊哈’的那个moment;这种有趣,才是孩子自身发掘的,真实长久。” 他强调,如果大人都不觉得阅读有趣,那孩子不觉得阅读有趣,也很正常。 如今,黄国珍的大儿子七年级了,爱看《货币战争》之类的厚书,最近还看了长篇小说《帝国之秋》,并推荐给黄春明,读五年级的小女儿则正在啃《哈利波特》,一家人看书、聊书,精神生活丰盛饱满。 他还希望,有更多家庭,能这样享受阅读、乐在对话,当年在明星咖啡厅看儿童杂志的小男孩,如今成了台湾阅读理解教育的推手。父亲的巨大闪耀,曾让黄国珍无法直视,但终究他跨越了心中的阴影,有了属于自己的光芒。(转载自台湾《未来亲子》) / |作家简介|黄国珍 (花踪童诗奖决审评委) 出身文学家庭、主修艺术,却拥有近10年产业工作经历,协助企业进行设计思考、探究问题与背后的原因,最终提出解决方案或规划新商品,并且多次参与台湾在观光、经济、政治等议题的国际宣传创意指导。 40岁之后,因为关注青少年阅读素养问题,决意离开职场投身教育领域,于2012年创立“品学堂”,2013年发行华文世界第一本培养阅读素养的杂志《阅读理解》,目前已是华文阅读教育最受肯定的多元学习文本。 由于他的跨领域背景,让他眼中的“阅读”不受限于阅读纸本的固有认知,而以“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文本”为理念,将阅读素养接轨真实情境和问题,开启多元脉络与多重层次的探究,培养感性体悟与理性思辨的反思,以更具积极自主阅读表现的“解读者”,为阅读素养教育的目标提供一个具时代意义与价值的图像,让各级学校和企业重新认识阅读素养对培育未来人才的重要。  
1月前
(新山3日讯)《星洲日报》学生阅报计划第四期“有奖填字游戏”成绩出炉。 居銮拉央华小及峇株巴辖县华民学校,是连续4期投寄最多参赛表格的2所学校,该2所学校将各获得Promex特别礼袋一份。 华民学校校长郑智荣表示,《星洲日报》内容丰富,所推行的学生阅报计划旨在鼓励学生多阅读。 他说,配合阅报,报馆也举办一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比赛,开阔视野,在竞争中自我提升。 另一方面,《星洲日报》居銮办事处主任叶梅真日前移交并颁发赞助商Promex礼袋,给拉央华小校方及获奖学生,由校长蔡晓琪丶副校长程新兰及黄凯元丶导师欧于菡接领。 拉央华小包括学前教育班有204名学生,蔡晓琪对学校连续4期成为最多参赛表格的5所学校,以及全柔提交最多参赛表格的学校感到意外和欣喜。 “这项成绩除了需要全校师生的踊跃支持,家长们的配合也功不可没。” 她希望这个小小成就能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学校积极响应,参与《星洲日报》主办的活动。 上述活动由《星洲日报》主办,合作伙伴为宝马企业有限公司(Promac Enterprise Sdn Bhd)。 “有奖填字游戏”第4期参赛表格最多的5所学校是:居銮拉央华小、峇株巴辖华民华小、东甲新邦里吗三育华小、峇株巴辖港脚中华华小,以及巴西古当智南华小。 最多参赛表格的5所学校导师,将获得一份Promex Happy礼袋,有关导师是欧于菡、曾文绣、潘婧莹、吕欣蒂及罗掏湘。 以下是69位得奖学生名单: 居銮拉央华小:周孙武、那利士、彭靖恩、林恩欣、许欣恩、辜俊森、戴骏希、陆彦安; 峇株巴辖华民华小:林芷萱、张真瑜、李艺茹、戴盈恩; 东甲新邦里吗三育华小:颜佳欣、吴柔晴、艾丽莎; 峇株巴辖港脚中华华小:黄佳欣、王紫萱、谢元涛; 乌鲁地南智南华小:杜家瑜、赵宇鹏、徐加恩; 居銮端本华小:余智悦、黄骏铭; 士姑来国光二校:谭宇恒、李宥淇; 新山宽柔一小:余雪瑶; 新山南兴华小刘芯儿; 古来四维华小何怡乐; 麻坡巴力峇九启新华小:谢雨轩; 居銮中华三小:陈昱哲; 北干那那育民一小:蔡汶含; 峇株巴辖华仁华小:郑羽希; 昔加末昔华华小:杨宇峰; 居銮中华二小:刘彦辰; 峇株巴辖白沙浮振华华小:陈妍芝; 麻坡中化二小B校:黄政友; 东甲武吉港脚南华华小:黄恩皓; 居銮中华一小:胡浩恩; 峇株巴辖巴力加礼中华华小:欧美安; 大古来华小:林靖劼; 居銮令金沙翁华小:李骏承; 麻坡醒华华小:蔡子康; 峇株巴辖中江华小:黄襦平; 居銮巴罗华小:江玉华; 居銮中英华小:范若馨; 峇株巴辖永平二小:陈泓霖; 笨珍乐山华小:陈怡欢; 峇株巴辖巴力加心励群华小:刘骏轩; 东甲启明二小:杜恩如; 麻坡班卒爱华华小:温凯童; 麻坡培养华小:李齐胤; 麻坡峇吉里勤德华小:林政贤; 麻坡吉逢华小:陈金源; 麻坡二南育英华小:郑仁豪; 北干那那育民二小:王婕如; 东甲武吉甘密建国华小:刘姿绫; 东甲利丰港培华华小:郑敬恒; 新山百万镇培华二校:张伊晴; 居銮平民华小:王荣晋; 笨珍水池路中华华小:丁玮茹; 哥打丁宜马威华小:张嘉萱; 麻坡岭章华小:陈怡恩; 边佳兰四湾育本华小:卓德彦; 昔加末励志华小:林捷礼; 新山班兰华小:徐骏洋; 笨珍培群二校:黄俊源; 新山明智华小:刘恩彤; 实廊真如华小:李惠妍; 麻坡训正华小:曾婧颐。 为了鼓励各校长期的支持,凡参赛表格超过50份的学校,将获得一份Promex礼袋,每所学校只限1份。 以下为获奖学校: 东甲利丰港培华华小; 东甲启明二小; 东甲实廊中华华小; 东甲新邦里吗三育华小; 东甲武吉港脚南华华小; 东甲武吉甘密建国华小; 实廊真如华小; 古来万邦华小; 古来四维华小; 大古来华小; 边佳兰四湾育本华小; 哥打丁宜马威华小; 居銮中华一小; 居銮中华三小; 居銮中华二小; 居銮中英华小; 居銮令金沙翁华小; 居銮博爱华小; 居銮巴罗华小; 居銮平民华小; 居銮拉央华小; 居銮端本华小; 峇株巴辖中江华小; 峇株巴辖华仁华小; 峇株巴辖华民华小; 峇株巴辖巴力加心励群华小; 峇株巴辖巴力加礼中华华小; 峇株巴辖永平二小; 峇株巴辖永平安宁华小; 峇株巴辖港脚中华华小; 峇株巴辖爱群二小; 峇株巴辖白沙浮振华华小; 峇株巴辖龙引中华华小; 巴西古当新廊华小; 新山班兰华小; 新山百万镇培华二校; 巴西古当马塞华小; 乌鲁地南智南华小; 新山南兴华小; 士姑来国光二校; 新山宽柔一小; 新山宽柔二小; 新山宽柔四小; 新山明智华小; 新山柏伶花园培华华小; 昔加末励志华小; 昔加末昔华华小; 笨珍乐山华小; 笨珍侨民华小; 笨珍北干那那育民一校; 笨珍北干那那育民二校; 笨珍培群二校; 笨珍水池路中华华小; 麻坡中化一小A校; 麻坡中化二小A 校; 麻坡中化二小B 校; 麻坡二南育英华小; 麻坡吉逢华小; 麻坡培养华小; 麻坡岭章华小 麻坡峇吉里勤德华小; 麻坡巴力峇九启新华小; 麻坡班卒爱华华小; 麻坡训正华小; 麻坡醒华华小;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怡保白兰园的一家迷你超市藏着一个妙人。 走进超市里,只见“店小二”穿梭在货架之间,将货物井然有序地排好;顾客上门购物,便放下手边的工作到柜台结账,接着继续排货。得闲时,拿起一份《星洲日报》或一本书在角落里细细翻阅,到点下班回家后,继续沉浸在文字书海之中,如此这般两点一线,听起来有些单调寡淡的生活维持了长达18年,连离开怡保的次数都屈指可数。 看到这里,一位老者的形象是否从字里行间冉冉升起?然而,他却是一个80后文艺青年;学历不高、学习成绩不好,但饱览群书;甚少踏出怡保,可在书中探索更浩瀚的世界,见过更大的世面。 他,就是廖文烈。 报道˙摄影:本刊 叶洢颖 影音:本刊 林芷桑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想必曾在大多数人正值年轻气盛时,无数次浮现脑海的想法──不愿就此停下脚步,不甘平凡地过完此生,不想年纪轻轻过着一眼就能望到尽头的平淡生活,总想去外面闯一闯,历尽千帆乘风破浪后或落叶归根或落地生根,经历一番跌宕起伏再归于平静。 但廖文烈并不在“大多数人”之中。 读书让他不平凡 廖文烈在中五毕业后就选择留在怡保,曾在神料店、凉茶店打工,最后在离家只有几条街的迷你超市扎根,一做就是18年。每日早上8时50分,从住家步行到超市对面的杂货铺买报纸,9时准点拉开闸门开始营业,直到中午老板上班,他回家用餐1小时,再回店里工作,傍晚6时30分至7时下班回家,如此循环往复。 看似平淡如白开水的生活,在下班后随着走进书本世界的步伐变得精彩。 他是爱书人在脸书上的聚集地——“越读者”的其中一位版主,由于他个人专页头像是著名的漫画人物老夫子,并将超市里发生的有趣故事一一记录成“店小二手记”,因此得外号“老夫子”,又称“店小二”。 曾经他以为自己是孤独的阅读者,周遭的爱书人少之又少,一直到2014年通过网络觅得许多同路人。“2014年开始使用脸书加入“越读者”后,发现原来在我身边有很多爱书人。然后在群组里分享我的藏书,最后成了版主之一。” “我考虑了很久,因为其实我很懒惰去管理,最后决定加入,主要就是希望能够推广阅读。” 他坦言,虽然从中学就已经接触过马华文学,但一直无感,甚至曾产生过“偏见”,但是10年前机缘巧合下阅读梁放、许裕全、杜忠全等马华作家的文章,渐渐改观且深深地爱上马华文学。 “马来西亚的月亮也一样很圆,只是没外国的那么大而已。”于是,他积极地参与“全民阅读”的活动,希望能让更多人认识马华作家。“如果说马华文坛里谁是我的偶像,那就是李系德。我中学的时候就开始喜欢看他的文章,就是他影响我写作的风格。” 网络能打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人们能跨越地理、身分、阶级限制,轻易地与彼此交流,比如书迷和作者,比如廖文烈与他曾经只能在报章上看过名字的作家。询及通过社交媒体和梁放、杜忠全、潘碧华等马华作家结缘,还成为朋友感觉如何时,他坦率地说:“爽!” “就是感觉很爽,能够认识在报纸上看到的名字,那种感觉其实是蛮爽一下的。” 不管看不看 先下手为强 从踏进他的家门伊始,触目可及之处皆是书籍,据他初步估算,目前藏书大概一千多本,种类繁多形形色色,其中有不少历史相关和马华文学的书。 这么多书,真的能读完吗? “有(读完)!只是读了那本书的书名,”他促狭笑道,“其实我读完的书不会超过10%。” 为什么不能先看完一本,再买下一本呢?“看到喜欢的就买,再犹豫下去的话,等下转过头,你真的会和那本书失之交臂,就会错过。” “因为以前曾经有试过看中一本书,但就是犹豫再三,想了又想。等我决定要买时,已经找不到那本书了。” 也由于他曾体会过这种遗憾,后来一旦看中哪本书,就会果断下手。不管看不看,先下手为强才是王道,总比事后追悔莫及来得强。 有的书则是在他年少时由于经济不宽裕而错过,待他成年后,只要跟这些书再度重逢,他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有的书是我找了很久的,那时候它刚出版,我还是学生,没钱买,最近有人放二手出来,我马上买下来。” “像这本《吉打二千年》,在1993年时就要卖50令吉,当时的50令吉已经不算是小数目了,但是现在还在卖50令吉就很便宜。”他举例,以前的50令吉在怡保可以一个人去喝喜酒,如今一个人去喝喜酒最少要150令吉至200令吉。 万事万物皆逃不过通货膨胀,唯有书的价值不变。他11岁时买不起的书,在三十多岁时终于买得起了。 既然如此爱书,到书店打工岂非近水楼台先得月,能第一时间购买心仪的书籍,不必大费周章,舟车劳顿了,可为何反而选择到迷你市场工作呢? “因为迷你超市就在我家附近而已嘛,走路可以到。” 他坦言,其实也曾想过到书店打工,只是当时书店并无招聘员工,然后就找到迷你市场的店员工作,不知不觉就工作18年。 宁借钱不借书 虽然网络打破疆域为他带来许多便利,拓宽了他的社交圈子,但相比起网购书籍,他更倾向于到书店慢慢挑选,毕竟有的体验是网店无法提供。“因为我能够看内容、看目录。虽然网络也是可以看目录,但是没办法看内容。” 当然,颇为遗憾的是,如今除了大型连锁书店,怡保当地的书店愈发罕见。“可是我听说,在上世纪50、60年代时,怡保是很多书局的。有人告诉我说,已故的学林书局老板谢满昌先生,年轻时特地从吉隆坡骑脚踏车来怡保买书。” “如果怡保没有那么多书的话,我不相信谢先生会特意来这里买书。” 此外,菜市场附近的跳蚤市场也曾是他淘书的好去处,当时那里有一个二手书摊,他从学生时代就已经是他们的老主顾。“我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在那边买书,买了很多年。老板娘知道我喜欢看什么书,每次有这类型的书,她会先藏起来等我来买。” “可是大概七八年前开始,老板娘退休后,轮到她儿子接手,这段时间就是一直没有收到什么好书,他也告诉我最近没有放书出来。” 好在脸书的二手书群出现,让他有了新去处。“除了这个跳蚤市场的二手书摊,基本上我都是在脸书的二手书群买。” 询及有没有开书店的意愿时,他斟酌片刻,给出了一个很现实的答案。“在一个爱书的角度来说,其实在怡保开一间书店是没办法养活一个人的。所以为什么怡保这么多年以来只有一家学乐书苑。” “而且学乐书苑的老板廖永立本身除了这个书店,还有很多生意,因此才能够支撑下去,如果只是单纯卖书的话,那其实他是做不下去的。” 若不开书店,是否考虑开个小型图书馆,对公众开放借阅呢? “绝对没有,”他斩钉截铁地说,“有时候他们把那些书翻到烂了,(这些)都是我的宝贝。” “我可以借钱给别人,但绝对不借书。” 追求读书的快乐 于他而言,读书与本行毫无关系,甚至也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写论文、混学历,单纯因为追求读书的快乐。 “纯粹是自己喜欢,之前脸书上曾经有一个课题引起争议——到底那些书有没有高低之分?其实对我来说,读书是你自己喜欢就好,我没有管它什么高低的,我自己喜欢就好。” 他坦言,“读书”带给他很大的改变。“如果我不是喜欢读书,我觉得我应该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人。就是大街小巷那种最普通的人。但是因为读书,除了让我增广见闻,也对我的人脉拓展带来很大的帮助,在交友方面让我有不同的层次。比如我脸书的脸友基本上都是文友、书友。” “如果没有读书的话,我觉得我今天什么都不是。就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就好像刚刚我说的一无所有、一无是处的感觉。” 这就是读书给他带来很大的变化,改变的不仅是他对于世界的认识,还有他的人生。因此他也乐于当一个买书人,以及传播信息的人。“有些作者自资出版的,或者有些书我觉得值得推荐的,我就会在阅读群组推荐给大家。” 相关报道: 【还是要读书/01】文字侦探︱许钦斐:化身福尔摩斯,侦破字里行间的错处 【还是要读书/02】阅读播客|芝士份子:深信书本的力量,播客说书你来听书 【还是要读书/03】二手书店|BooKu:读书──能沉静躁动的灵魂,为二手书寻找知音人 【还是要读书/04】现代说书人|黄康伟: 买书 读书 说书, 寻找社会的另一可能 延伸阅读: 【杂志新浪潮/01】新兴杂志新气派 【杂志新浪潮/02】无本|以热血的心,为电影人说故事 【杂志新浪潮/03】草稿|零经验,那就从零开始 【杂志新浪潮/04】跨出纸本,开创不一样的阅读舞台
1月前
说书会上,书友围坐长桌,每人随机抽牌,抽出小说里的角色或情节。 猫——可是我知道它没救了,它太虚弱了,没办法活下来……我想要感到同情却没办法。 “换作是你,会怎么做?”“我觉得我会……”书友接着讨论起来。这是现代说书人黄康伟的“欢迎光临人生绞肉机:《幸存者,如我们》体验阅读会”。   报道:本刊 白慧琪 摄影:本报 刘永发 影音:本刊 陈愐壮 星期六下午,文运书坊,书架与书架间摆起长桌,就是黄康伟的说书角落。两名参与者都有参与过他主持的说书活动。 “他讲东西有重点,也愿意让读者表达自己……”书友陈凯仪曾在新山参加黄康伟的说书会。几次下来,感受到说书人越来越用心,例如透过画画表达,或抽卡片,让说书会变得有趣。 黄康伟自认是“社会观察者”,他爱阅读,工作之余也办读书会、说书会,偶尔把一些议题的讨论与思考集结成小志(zine)。他第一次参加读书会是在新纪元学院(当时尚未升格大学学院)。老师曾丽萍导读的是《现代性》,“科普类的书籍,对我来说非常吃力,很多概念没有办法思考。” 读书会约四五人,老师导读,但所有成员不只是听而已。一到两周一次的读书会,大家要事先准备负责的章节,摘要报告给大家。黄康伟第一次体验到,读书再也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的事。大家共同阅读一个读本,即使有不同的关心、焦虑,可以互相交流,思考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轮到自己办读书会,是在台湾继续念研究所后。2016年,他在异乡开办了“莱佛士花读书会”。这与前一年参加学生运动,烈火般的青春有关系…… 进入学院后,黄康伟加入马来西亚青年与学生民主运动(DEMA)。后来他到台湾继续双联课程,趁暑假回国赶上了净选盟4.0集会。2015年正是时任首相纳吉卷入1MDB丑闻,学运伙伴于是趁示威集会当儿,在国会大厦前发起“占领行动”。 他们从国家银行一路示威游行到国会大厦前,占领并过夜。31小时后,他们被警方逮捕,送往增江扣留所。“我明确感受到一个威权政府怎样迫害人民,一个人的人权是可以随时被当权者瓦解掉。” 黄康伟记得,所有财物都被清点和没收保管,换上橙色扣留服。他们被警方唤作“Parlimen”(国会),代表就是那群占领国会的人。“我觉得好像被剥夺了原来的身分,我再也不叫黄康伟。” 扣留所隔间里,一个印度黑帮大佬问他时间,他也答不上。在扣留所是没有时钟的,作为每天恪守时间的现代人,他的名字和时间感都被剥夺了。他想起傅柯的《必须保卫社会》,是不是为了保卫社会的大多数,就把被认为异类的人全部排除,关进小小的扣留所? 他还想到葛兰西的《狱中札记》。独裁者墨索里尼把葛兰西关进监狱里,是为了让那颗脑袋停止运作20年。他觉得,那个政权把他们关进扣留所,是不是也在迫使他们停止思考,好继续维护极权和专制? 办读书与说书会 在阅读中寻找答案 壮烈的暑假结束,黄康伟赴台继续升学念研究所。社运的经验非常疲累,让他对马来西亚感到很多不安,但人又在遥远的台湾。什么样的方式可以更接近这块土地正在发生的事情?“我第一个想到的是阅读,所以2016年开始组织了‘莱佛士花读书会’。” 取名“莱佛士花”有其反叛意味。黄康伟解释,莱佛士是殖民者,莱佛士花是恶臭的花,“把这两个东西连结起来,在讲殖民者怎样榨取我们。所以我们是透过一种‘反省我们被榨取’的方式,去思考马来西亚。” 远在台湾的几位大马留学生组织起来,透过阅读反思,选书注重马来西亚史。他们读还没有资本主义,到有资本主义的社会,因为殖民者进来而变成今天这副模样。简而言之,透过阅读理解时空变化,来梳理马来西亚的现况。他们也选读左翼书籍,例如刚过世的赛胡先阿里的《马来人的问题与未来》,希望透过不同的视角去理解这块土地。 2019年毕业回国,在商务印书馆邀请下,与同样是爱书人的黄麒达一起主持说书会,讲《中华秩序》。说书会与读书会截然不同。读书会,大伙准备各自读书报告,再一起讨论;说书要挑出书本最想表达的重点或亮点,分享给参与者。 他用篮球赛比喻,球员运球、传球、得分就像透过阅读寻找答案的过程。参与说书会像观赛,不用下场打球,看说书人分享即可。读书会的话,每个参与者都要化身球员,一群人一起配合得分,讨论阅读心得。 说书会并非类似网络速食文化“几分钟看电影”。黄康伟认为,说书人的工作是推荐阅读,让读者发觉更多细节,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要抛出‘为什么要读这本书的出发点’,这点怎样让读者有共鸣,是说书会最困难的部分。” “阅读还是很重要,不能只是讨论而已,要真诚地阅读,真诚地对知识有更多求教,那才是说书会、读书会最主要的目的。” 读书让情绪找到出口 黄康伟的阅读核心领域集中在社会学、政治学、民主转型等。开启社会学大门也和过去的人生经历有关。2007年新山攫夺匪猖獗,当时还是高中生的他也被攫夺过。是贫富悬殊吗?还是政治不稳定?他开始阅读报章杂志去寻找答案。当年的文学杂志《蕉风》(497期)的一篇文章写到,新山被封为“国境之南,罪恶之城”,吸引了他。 高中毕业后到电子厂打工当“马劳”。凌晨4时30分搭上蓝色厂巴出发过海到对岸,7时30分开始12小时工作,下班回到家已经是晚上9时、10时。高中刚毕业的他,天天重复同样的工作,不时被主管骂,有很多愤怒和委屈。 “是后来透过很长时间,到学院、大学、研究所念书,才可以把这个愤怒消化掉,去理解、明白我的痛苦、愤怒。”黄康伟说,“这个事情让我‘还是要读书’,读书才可以去化解那个愤怒,而不是让它停留在情绪而已。这对我来说很重要。” “马劳”的劳动经验像是碎片分散在脑中。“在我念书时碰到劳动相关的书籍,很容易调动这些记忆和情绪。”他特别记得,手机壁纸设成一颗太阳,因为大家都是早班或晚班,很难看见太阳。 “大家的脸色都很苍白,没有血色。我难以理解那个面貌,为什么我们可以为了工作,把生活变得好像绞肉机,我们的肉体整个变成商品卖出去,生活变得一团模糊。”黄康伟觉得在工厂工作最可怕的是,装配了那么多商品,却没有把自己装配成一个完整的人。 上大学时,老师推荐他阅读了王爱华的《Spirits of Resistance and Capitalist Discipline: Factory Women in Malaysia》,讲的是1970年代马来西亚女工的劳动过程。他读到,退无可退的时候可以用hysteria(歇斯底里)的方式来集体对抗。 “这让我觉得好像可以有个出口,把过去很多的委屈、不满愤怒去解毒出来。”黄康伟强调不是阅读的“读”,而是毒素的“毒”。阅读让他不再只有负面情绪,而是可以去正面理解自己过去的经验,甚至希望去改善、改变它。 将每把声音集结成文字 制成小志 读书会是集体阅读和思考,下一步是把讨论的思绪集结成文字,制成小志。例如在学院时期的《学运报》;留台是在“境外生权益小组”结识的各国朋友依然关心各自国家的社会运动,于是策划了《HUB 社运志》,分别有台湾、中国、香港和马来西亚四本。2018年509大选,政权首次更迭,莱佛士花读书会在台召集留台生举办论坛,讨论各种议题,将精华集结成《黑手指变天》。 黄康伟最喜欢的则是2021年出版的《于是民主Gostan了》。2020年喜来登政变以后,马来西亚马上陷入冠病疫情,慕尤丁政府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他和伙伴讨论,民主从转型到倒退,要怎样面对国家的未来? 《于是民主Gostan了》的封面是一艘小纸船,不知哪里是船头,看似要流向巨兽的嘴里。这反映了黄康伟和伙伴当时的想法:为什么我们会倒退?为什么大家的船头方向是不一样的? 每本小志,黄康伟都摘录一句没署名的话:究竟成功或失败,并没有关系,至少我做了努力。希望年轻一代会遵循我走过的路并将它发展完善。我深信社会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火焰绝不会熄灭。 他希望读者一起来解读是谁留下来这一句话,“它不断激励我们寻找马来西亚,或这个社会的另一种可能。” 相关报道: 【还是要读书/01】文字侦探︱许钦斐:化身福尔摩斯,侦破字里行间的错处 【还是要读书/02】阅读播客|芝士份子:深信书本的力量,播客说书你来听书 【还是要读书/03】二手书店|BooKu:读书──能沉静躁动的灵魂,为二手书寻找知音人 【还是要读书/05】好读店小二|廖文烈:遨游书海,为寡淡生活添调剂 延伸阅读: 【杂志新浪潮/01】新兴杂志新气派 【杂志新浪潮/02】无本|以热血的心,为电影人说故事 【杂志新浪潮/03】草稿|零经验,那就从零开始 【杂志新浪潮/04】跨出纸本,开创不一样的阅读舞台
1月前
(加央讯)玻璃市德玛中学诗歌朗诵队日前在玻州诗歌朗诵比赛大放异彩,横扫赛会初中及高中组冠亚军共4个奖项,成为大赢家! 这项诗歌朗诵比赛由玻璃市州教育局举办,日前在东姑布迪雅国中举行。赛会开放报名时,获得州内许多学校踊跃响应报名参加,以求透过赛会学习更多技能,以及吸取更多舞台经验。 赛会第一阶段进行的是高中组个人诗歌朗诵环节,第二阶段则进行初中组团体诗歌朗诵环节。 洪伟健:诗歌朗诵需充沛感情 洪伟健老师感谢评委老师应邀及点评,他希望学生能听取评委老师的建议。他欣慰此赛会仍能顺利举办,由于目前华文老师日渐减少,学生能参加华文相关活动的机会,也变得越来越少。所以,他希望学生能珍惜在校的华文老师。 他说,诗歌朗诵并不容易,因为朗诵期间需要充沛的感情、了解诗人的生平,以及诗歌内容。 他还说,若老师提名学生去参赛,就不要拒绝任何一次机会,因为“我们是伯乐,你就是千里马”。 他强调,冠军队伍将代表玻璃市州前往槟城参与全国赛,他希望玻州代表能有好成绩。 许翊佳:盼激励更多学弟妹参与 赢得高中组冠军的德玛国中代表许翊佳受访时说,赢得第一名让她感到激动和欣喜,并认为所有的努力都值得。 她说,她花费时间筛选适合的诗歌、不断阅读,以及深入理解作品的背景及情感。 她还说,声音的变化和面部表情能真切地让观众深刻领会诗歌的魅力。她鼓励学弟妹要相信自己,因为每一次的尝试都是成长的机会。 她对该校夺下初中及高中组冠亚军而感到自豪和欣慰。 她说,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荣誉,更是努力后的成果。她希望队友都能继续保持对诗歌朗诵的热爱,借自己的力量激励更多学弟妹踊跃参与。 评语: 学记需要多学习如何去铺垫跟梳理手上有的材料,然后转换成文字。
2月前
在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新闻资讯似乎触手可及,尤其是对于中学生来说,数字平台更成为了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然而,越是在这般信息泛滥的现況,传统纸媒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则越发彰显。 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和家长开始意识到,鼓励中学生阅读报纸,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培养系统化的信息处理能力,还能锻炼他们的专注力和理解能力。在阅读报纸的过程中,新闻和观点能够有效拓展读者的知识面和思维深度。 阅报不仅仅是为了了解每天发生的新闻,更是为了让读者在快速的数字信息流中,找到一份静谧与深度。报纸提供了有深度的报道和多角度的分析,这些是碎片化的数字信息所无法比拟的。通过阅读报纸,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时事动态,培养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并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审视世界。 持续推广阅报有助全面发展 巴生兴华中学的梁耀文老师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学校便为每个班级订阅报纸。如今,不仅图书馆内陈列了各类报纸供学生阅读,学校还积极推广阅报。一些班导师在早晨班会时邀请学生分享最新新闻,课堂教学中则融入了时事内容,涉及历史、地理、商业、经济及科学等多个学科。这种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增强了他们对社会事件的敏感度和理解力。此外,学校也有社会科学课,这个课程更是需要关注本地与国际时事,以培养学生的法治与民主意识及全球视野。因此,学生需要定期阅读报纸或关注新闻,以更有效地进行相关学科的学习和掌握时事知识。 梁耀文指出,尽管学校在教学中融入了时事,最关键的仍是学生对时事的真正兴趣与自律阅读。若学生仅仅是为了比赛而阅读时事内容,而非出于对时事的真正热忱,这种学习效果可能未必如预期那般显著。报纸或网络新闻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信息筛选与分析能力,还能锻炼批判性思维及社会责任感。 学生受激励关心时事 此次也采访了5位成功晋级2024年第23届星洲日报中学生时事问答比赛入围赛(100强)巴生兴华中学的学生,了解他们对阅报的重要性及对时事的看法。 刘凯扬分享道,这项比赛激励了他持续关注时事,因为时事反映了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了解时事有助于与时代同步。李翊旸则表示,通过阅读报纸,他能掌握事件的全貌,这对他的报告和写作有极大帮助。“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课本知识,更应紧跟时代的脚步。” 苏奕帆指出,许多中学生对新闻漠不关心,而了解时事能够开阔视野,加深对社会和世界的认知。洪浩正则强调,与外界保持沟通至关重要,封闭自我只会导致视野狭隘,适应社会的能力也会不足。赖妮可认为,除了学业,学生关注时事同样重要,这有助于丰富知识储备,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本次比赛的举办,不仅旨在考核学生对时事的关注度,更是对其信息处理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全面检验。通过设立多样化的挑战题目,比赛激发学生对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时事的深入探索,提升其信息收集与分析的能力。比赛的设置鼓励学生进行深度思考,通过严谨的考题,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剖析。这种深层次的思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还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多变的社会环境,养成阅报的习惯,成就了他们的成长。
2月前
2月前
翻开孩子的写作簿子,那是他上了中学的第一篇文章。一个个汉字写在方格里,字体不算漂亮,看起来却也端正。这得感谢他小学的两个华文老师,从教部首,教笔画,教笔顺,写生字,甚至抄写文章,写错字要罚打手心,这些教学步骤,至少让孩子写字写得谨慎,写的字像汉字,很多生字自然而然会写了。 写字体现一个人的态度。 突然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我在课堂上,看到部分学生写的汉字不像汉字。仔细观察,发现他们的汉字是“画”出来的,没依照笔顺写字,结构严重出了问题,挺苦恼的。批改时,我不由自主地先挑选字体端正的簿子来改。这些字体看了让人心情舒畅,改得特别快。 “老师,我的簿子呢?” “嗯,字体太潦草了,我拿起3次,都改不下去,会催眠呐!等我精神状态好的时候再改。” 全班同学笑了。我对着那位同学微微一笑,他也无奈地望着我点点头。那是精英班学生,不给点恶评,他是不会在意自己的字体的。字体不端正的簿子确实会影响我批改的心情。学生明白我是对事不对人,间中没有伤害,不想让自己的簿子受委屈,他就得求进步。 现在的学生不太喜欢写字。一到写功课时间就会唉声叹气。课堂上会发现一些学生提笔写字都没劲。每每发现这样的学生,我通常会瞪着他们,提高声量:“需要老师握着你的手写字吗?” 听到这一句话,他们会立刻拿起笔在簿子上书写,毕竟是中学生了,个子都比我高一个头,若受到老师那样的“恩宠”,相信爱面子的他们也吃不消。字体太潦草的,我会请他们改进或重写,反复几次,他们就会改善字体了。 字写得好的同学,往往是那些学习态度认真,精益求精的学生。这些学生我会写下评语赞一赞他们或在课堂上直接表扬。这样小小的赞美其实能是很大的鼓励。对我而言,写字是一种生活态度。它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一种重视生活的表现。 “老师,你看,我的字体是不是有进步了哦?” 这是今日课堂上,一位中四后进生举起簿子自信地对我说的话。前后4个月,好几位学生的字体确实改变很多,做事态度也比较认真了。有些习惯不是改不了,而是看他们是否有心去改进。心不难,万事就不难。我总是这样跟他们说。 想当年,我喜欢写字。我特别爱做笔记。中学课堂上,我喜欢把老师授课内容整整齐齐抄进一本厚厚的长簿子里,方便回家复习。尤其是在那个没有网络,没有任何参考书的年代,只能靠笔记复习。哪一天老师忘记自己教到哪里,必会找我,看我笔记本里的记录。此后,我更爱写字了,尤其是汉字。 初中开始,课余时间我喜欢阅读金庸和古龙的武侠小说,也喜欢报章上的连载小说,印象深刻的是严沁的《古屋》。后来我也接触了琼瑶的书籍,琼瑶的戏。因为这些剧情,我有很多幻想,少女情怀总是诗。于是,我开始在纸上涂涂写写,后来在阅读《马来西亚日报》时,发现有个【莘园】版可以投稿。于是,我开始了爬格子的日子。一支笔,一叠稿纸,那是我的精神粮食。每天课余时间都在写作,都在写字。往往写完草稿再抄进稿纸。 写字是与自己对话的桥梁 那是90年代,没有手机电脑的年代,我真的很勤劳写字。字迹间,藏匿着我的心情起伏,记录着我的成长历程。对我而言,写字不仅是与他人交流情感的方式,更是与自己对话的桥梁。在一张白纸上,我可以尽情倾诉内心,思考人生的意义,探索未知的领域。慢慢的,写字成了思维的延伸,是灵魂的抒发,是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 那些年,我的字写得比别人多。只因为我也报读了中华函授课程。我已不清楚自己是怎么接触到这个课程了。那时,答卷都必须用手写字,答卷还需邮寄去台湾。那时,我每个月会收到一套10份讲义和一本厚厚的答题纸。每天下班后,边看顾因中风卧在病床上的母亲,边读书边写字答题,一笔一画,写满一本本答题纸,握在手中很是满足。就这样,一来一往,当我收到被批阅的答卷时,特别激动,每一份答卷,都获得不错的成绩。连续5年,我报读了14科自己喜欢的科目。一张张证书是自己努力写字获得的成果。这一份坚持让我收获满满。虽说那些证书在国内不受承认,但那是我成长的记录,对生活态度的表现。 然而,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键盘的敲击声取代了笔墨的流畅,电子信息取代了当年书信的温情。如今,无论是工作报告或写作一般都是直接输入电脑,不再用笔写字了。后来,我发现那也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很多明明知道的汉字会在瞬间忘了怎么写。有时在课堂上,学生突然问某个字怎么写,我会突然写不出。当下,为了避免尴尬,我会就地取材,把自己当例子,告诉他们写字的重要。 “你们看,这就是缺乏写字的后果。老师工作用电脑手机,输入汉语拼音,字就弹出来,就因为这样有些字写不出来了。我看到你们当中也有些同学面对这种情况。如果再不好好练笔写字,情况会愈加严重。” 昔日做功课时,不会写的字,我们会翻查字典。现在的孩子,写功课面对不会写的字,直接用汉语拼音代替了事。考试作答时面对不会写的字也一样用汉语拼音替代或放空不写。这似乎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随随便便。这样的学习态度实在不可取,不纠正,他们永远会在原地踏步。对于学生的写字态度,我始终有要求。 因此,让我们珍视写字这种古老而美好的行为。无论是在纸张上书写抑或在屏幕上输入,我们都要对它怀着敬畏,用心书写每一个字,用文字传递我们的态度和情感。因为写字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待生活的热爱和尊重。
2月前
早上九点多,在玫瑰咖啡店,有3个老人正在悠哉游哉惬意地读着报纸。分别是肖狗、肖猪和肖鼠:78岁卢先生、77岁我和76岁林先生,3人总岁数231:尾数是6、7、8,冇格煞(客家话。小时候玩扑克牌3张的坏牌21点,意思是:很不吉利)。我们3人却百无禁忌。 店里客人来匆匆去匆匆,点餐喝茶吃了早点就离席。我们是常客,眼看还有空着的台桌坐位,就厚着脸皮非看完上至大小广告、下至各启事讣告等等报屁股新闻还意犹未尽,生怕漏掉鸡毛蒜皮地再瞄多几眼后,才心满意足、心甘情愿地起身一摇三摆离开。 这间咖啡店还秉持优良传统,订阅报纸让我们孤寂老人消磨时间增广见识,同时对世界国家大事、地方新闻等也能了如指掌。 卢先生是退休人士,比我大一岁,1966年麻坡中化中学高中毕业。我却是1964年,反而比他早两年高中毕业。他和太太住在附近的花园,每天踏脚车来咖啡店消磨一个早上。他要戴上老花眼镜才能看报纸,有时还嫌不够清晰,再加上一个手拿放大镜以便更仔细阅读。我的母亲在世时,九十多岁还是可以清楚地看报纸上的小字。还好!我得到她的遗传。 比我小一岁的林先生喜欢独处,静静地坐在一角自得地享受阅读乐趣,和我们比较少交流,只有在互相交换报纸时,多嘴地问他高寿,才得知他比我小一岁。 做好分类方便交换阅读 报纸为方便分类,先折叠好三四份如:国际要闻主版、地方新闻《大柔佛》、副刊娱乐体育和财经股票等。我们3人各手执一份,往往自己担心对方等着看,就尽快目光一扫而过,看他们没有等待要交换的意思,便又再仔细阅读。如果他们在东张西望似乎示意已经看完,我会赶快递过去,等一段时间过后再取回来看看。 这些年来,虽然早已告别从心所欲,不逾矩的70岁之年而渐渐步入耄耋:离耋(音跌,意即容易跌倒,另意为老而安坐;70岁以上)近耄(音冒,意即昏乱,另意为长寿长眉;80岁以上)但心态还是年轻的,也还时常自以为是最小的。因为我6岁上学,那个时候班上比较多超龄生,我们的班长循积甚至比我大7岁。在一群同学中,我是最小的。光阴荏苒,随着年龄增长,到现在,我发现,一群朋友中,我却是最年老的一个了。 看别人白发苍苍,鸡皮鹤发已是老头子,以为自己还年轻,其实别人看你也是没两样。 中国诗人卞之琳有一首诗〈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记得在高中时喜欢写作,但完成后左看右看,对写出来的东西总是感到不满意。学长对我说,最主要是因为我们欠缺人生经验,创作灵感来自生活泉源,阅历不够成熟,未曾深刻体会到喜怒哀乐,所以写来写去都觉得少了什么。 但如今我已是糟老头一个,牛山濯濯,牙齿也没剩几根,脸上爬满皱纹和老人斑,典型的历尽沧桑岁月,起伏跌宕的人生,现实中有时还被摔得七荤八素,顺理成章应该下笔如飞,妙笔生花吧,但还是一筹莫展,写出来的东西还是见不得人,贻笑大方! 像电影里的影视技巧,暂时将自己抽离到后面,就如卞之琳的诗所说的风景,在后面看3个老头勤奋好学不倦地阅读报章。有时镜头里会有三两个时常光顾的中年人走进来也翻看报纸。年轻人却绝无仅有。年轻人沉迷划手机,玩游戏,谈天说地,不关心时事,我深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一阵一阵莫名哀伤涌上心头。 刚才朋友才易在电话里语重心长的话还在耳际响起:“要好好地珍惜我们的文化、发扬我们的文化!如可以,为表示支持,我甚至想每个月都订阅完所有的华文报纸!”衷心佩服这位长者。他是比我大4岁、不忘初心、坚持守护民族的根、很喜欢看报纸、热爱阅读、勤于写作的老人。 对了,他的生肖是属羊的。
3月前
3月前
我个人的书本阅读量是随着年龄增加而在慢慢减少的。开始实习后,我的阅读时间基本只限于工作日乘坐捷运下班回家的那半个小时,然而我并非是找不到更多的时间来阅读,只是比起以前似乎更难专注在读书这件事。 还在小学的时候,网络和脸书已盛行,但不知是幸还是不幸,我接触社交媒体和网络的时间比起周围的同龄人晚了许多。因为家里没有网络,加上我无法出门到处乱走,不知是为了好好善用时光,还是为了弥补想对外探索的内心,阅读成了我为数不多用来打发时间的娱乐手段。一直到我拥有自己的智能手机以前,我的闲暇时光几乎在看书中度过,手中没有新书阅读时,一本书还可以重复翻阅好几遍。 长大以后,对着屏幕的时间越来越长,对着书籍的时间则越来越短。喜剧演员Ronnie Chieng在他的脱口秀开过一个玩笑,他说在美国的每个夜晚都像是一场看谁可以在自己面前摆最多屏幕的比赛,手机、平板电脑、手提电脑、电视机,更别提现在还有智能手表,大家生怕错过任何资讯似地拼命在眼前摆上一排排屏幕。这只是其中一个段子,实际上整段表演都在嘲讽现今社会为了追求“更快,更多”而产生出的荒谬现象。这段表演距今接近5年,但上面的段子放到今天,放到马来西亚似乎仍然适用。 不说别人,我自己就会同时开着一台平电脑板看戏,一台电脑处理信息再加一台手机玩手游,这种时候我便会想起以上的段子。在科技发达,信息爆炸再爆炸而演算法又更个性化的时代,几乎所有人都依靠数码产品和网络来获取一切需要或不需要的资讯,大家的生活基本上已离不开这个虚拟但又与现实接轨的世界。工作、学习、社交、娱乐甚至衣食住行都建立在这些科技上面。 无可否认的是这些科技大大帮助了我们,但犹如狄更斯的那句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感激这些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的产品之余,我偶尔也会感叹这个时代显得有那么些浮躁。在工作或学习已经占据大半生活时间和精力后,人们似乎多多少少有点信息焦虑。在度过那漫长的,似乎不属于自己的白天后,在夜晚所剩不多的时间里,我们期盼能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多的信息或最大的快乐。这种对多巴胺的强烈渴望让我们的心沉不下来,我们好似已习惯在夜晚通过不断刷手机来尝试获得补偿。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说阅读,人们可能连全神贯注地看完一部电影的耐心也没有。各种短视频、电影解说应运而生且大受欢迎。相信有不少人有这样的经历,即使没有需要太多的资讯,即便已经感受不到任何乐趣,我们依然会漫无目的地对着屏幕不断地往下划。手机或短视频刷着刷着,不知不觉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我们会花两三个小时来刷这些看了就忘的短视频,也不愿意挑选一部长电影静静观看。即使选了一部电影来观看,似乎也只有少数人可以专心致志地把它看完。这大概是因为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诱惑或是干扰,每几分钟或是十几分钟就要查看一次手机好像已经变成了大家的共同习惯。 长时间地沉浸在一个作品,深刻地感受一个作品的世界观,在看完一个作品后静下心来思考作品想带出的信息,这些我小时候轻易就做到的事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似乎不再那么简单。归根结底,我想也许是科技的进步让人们的效率更高了,生活的节奏也因此跟着加快,就连找乐子这种事我们也都会选择追求速度,追求那些短时间就能获得的快乐。 在捷运上阅读更专心 我无意要评价这是好是坏,只是我偶尔会羡慕起小时候那个可以心无杂念,从头到尾反复阅读同一本书还乐此不疲的自己。因此,我开始带着书本在捷运上阅读,而效果比我想像中还好,虽然只有短短的30分钟,即使只是短短的两三个章节,但我似乎更能专心地进入书里的世界,有几次还因为太专心而坐过了站。就像大家在电影院会比在家里更能专心地观赏电影,又或是有的人在图书馆会比在家里更容易专注学习,我大概对捷运也设下了某种心理暗示,让它成为我逃离这个浮躁世界的小小避难所。 在这短短的30分钟里,我让自己远离手机,试图找回那一点点的宁静和专注。或许无法完全摆脱现代科技带来的纷扰,也有可能这份纷扰是现代人所需要的,但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静谧角落似乎也不错。如果你也想偶尔沉浸专注一回,不妨像我一样把某个场景设定成自己的“无干扰区”,在那里,专注于一本书、一部电影,甚至是专注于你自己。我们那因外界的浮躁而烦躁的心也许能沉淀下来,找到自己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3月前
(马六甲讯)圣大卫中学图书馆进行库存检查,点算图书馆的所有书籍,并在电脑系统(S-Lib)里更新所有书籍的状况。 郑倸妗:及时补上缺漏书籍 圣大卫中学图书管理员主席郑倸妗在受访时提及,通过该库存检查,能够让图书管理员确认遗失的书籍,才能及时补上缺漏,并追踪书籍遗失的源头。 她说,通过此举能够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书阅读,从书中吸取知识,丰富自己。此外,她表示,在库存检查时,图书管理员也会确保所有书放在正确的位置,并确认书籍在系统里的资料是正确的,才能够让学生更快地找到所需要的书籍。 “这次的库存检查耗时两天。我认为图书管理员的效率都很高,才能在短时间内点算完1万5000余的书籍。” 郑倸妗提及,库存检查时图书管理员需要把书籍从书架上一一搬出。因此,体型比较小的图书馆理员会遇到体力上的困难。另外,她补充,许多学生在阅读完书籍时把该书随手一放,导致很多书都出现在不应该出现的书架,这增添了图书馆理员的工作量。 虽然如此,郑倸妗透露,所遇到的困难都被图书管理员迎刃而解。她说,图书管理员之间都会互相帮助与合作,例如:体型较高的图书管理员会负责位置较高的书籍等。她分享,该库存检查让新旧图书馆理员之间能够有更多的接触与沟通,增进了彼此的感情。 “我想感谢所有图书管理员,尤其是身处管理层的同伴。有了他们的合作,这次的库存检查才能够顺利进行。” 韩楹:首次参与库存检查 来自中一一班的韩楹表示,由于自己是新上任的图书管理员,这是她第一次参与图书馆库存检查。她坦言,她认为该活动的意义良好,对图书馆的管理非常有益。另外,她分享,她也为此结交了新朋友,对其他图书管理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提及,她十分感谢那些帮助她整理书籍的朋友,解决了她身型娇小的困难。 “通过这次的库存检查,我才发现了原来图书馆有那么多书籍,而一个书架上甚至可以容纳百余本书籍。此外,我感到十分开心,因为图书馆变得更整齐美观了。”  
3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