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於對馬來藝術的疼惜與熱愛,53歲的攝影師佐漢阿力菲花了整整2年的時間,買下及拯救一間荒廢的吉蘭丹馬來傳統老屋–12支柱屋(Rumah Tiang 12),這間老房子估計已有百多年曆史。
擁有30多年攝影經驗的佐漢阿力菲一直鍾情於馬來文化藝術及攝影記錄,他最初是在甘榜阿達斯巴羅(舊稱kampung Menuang)發現這間老房子。
ADVERTISEMENT
雖廢棄70%木結構仍堅固
佐漢阿力菲說,當時老房子是廢棄的,無人居住,不過房子70%的木結構仍然處於良好和堅固的狀態。該房子主要用木是正艾木(kayu cengal)。
“我做了很多關於吉蘭丹遺產的攝影和記錄工作,包括馬來建築,所以當我看到這間結構還相當完整的老房子被廢棄時,頓時激起我心中的波瀾,於是我決定修復它。”
“後來,我找到了這間房子主人的後代,他們同意把房子賣給我。而且,他們有信心我能夠重建這個房子,將之完好的保存,留給後代人觀賞,還原歷史面貌。”
遷至甘榜杜順慕達
如今,這間老房子已遷移至哥打峇魯的甘榜杜順慕達,距離原址約3公里。
佐漢阿力菲先後花了2年來重新組裝這間老房子,其結構仍保持原屋的面貌。他把這間重新修復過的房子命為“Sri Getam Guri”,不過人們普遍上直接稱之為“Rumah Tiang 12”。
這間老房子現已成為哥市一個相當具吸引力的景點,形成一道美麗風光。同時也是研究學者、大學生及文化藝術工作者常聚之地。
這間重新修復的老房子共28平方公尺,其特點包括人字型分流設計的屋頂、長型屋結構,還附有門框、門廊、遮陽篷、窗戶和牆壁上刻有精緻的木雕。
做標記原位拆除重組
20至30人搬運屋脊
佐漢阿力菲買下的老房子是2020年10月左右開始拆除和重新組裝的,做法是在房子的每一部分木頭上做標記,記錄原始位置的圖像,特別是柱子、橫樑、地板等,使它們位置不變,再經由熟練的木工對木材進行處理。
他說,屋脊的安裝是一根9.45公尺長的正艾木樑,位於房屋的最高位置,是最具挑戰性的過程之一,需要20至30人的幫助下才能小心安裝,以免斷裂。
不過,整體的拆除和組裝工作還是相當順利的,因為沒有結構或佈局上的變動。
這間老房子的修復一共花費了25萬令吉。
他說,房子除了供人居住,更是社會文明發展的象徵,但隨著著時代的發展,12支柱屋這種吉蘭丹馬來傳統建築幾乎要消失了。
根據他的記錄,州內完整保存下來的12支柱屋的風格建築少之又少,僅存7間,坐落在哥打峇魯市區沿河一帶。
12支柱屋 不用任何釘子
大學建築學講師阿力法表示,之所以被定義為“12支柱屋”,是因為這款房子的主體結構是由12根未切割的木柱,從地面固定,一直延伸到天花板。
這種屋子結構不使用任何釘子,而它與其他傳統馬來屋的不同之處在於,其入口沒有雨蓋的地板和門廊。
“12支柱屋”過去通常由富人貴族、宮廷雕刻師、皇室隨從所擁有,房子於高身建築,多數靠河而建。
根據歷史,房子的原址位於甘榜阿達斯巴羅,靠近穆罕默迪清真寺,當時是伊斯蘭傳播和教育的中心。
馬來房最常見建築風格
12支柱屋(Rumah Tiang 12)是“長屋頂”(Bumbung Panjang)的其中一種,是馬來房子最常見的建築風格。其特點是包括有高高的、長長的人字型分流設計。
據說,在荷蘭人來到馬來群島之前,所有的馬來房屋都是這種建築風格。此外,“長屋頂”的建築風格會因地區而有所變化,這取決於木匠的喜好和當地社區的需要。
而這類型的房子一般集中在吉蘭丹州、吉打州和霹靂州。
和它相似的“16支柱屋”(Rumah Tiang 16)則是富人和大家庭首選的建築風格,這是因為這類型房子面積比其它類型的房子大。因為是為富裕家庭建造的,所以在門框、門廊、遮陽篷、窗戶和牆壁上會刻有精緻的木雕。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