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素菡 | 鞭与不鞭之间


最近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教鞭是否应该交还给学校?有人认为,纪律必须建立在“藤鞭教育”之上,也有人主张“爱的教育”,以沟通取代惩罚。两派各有坚持,争论不休。
其实,鞭与不鞭,各有利弊。适度的体罚,在某些情况下确实能让学生立刻意识到错误,也有助于教师维持课堂秩序。然而,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往往短暂。若缺乏引导与反思,只会让孩子学会“怕人不怕理”,更重要的是,“适度”的界线本就模糊难定,而执行者的拿捏也因人而异。
ADVERTISEMENT
相对地,不鞭打的教育更重视尊重与理解,能培养孩子的自觉与责任感,这种教育方式往往需要投入更多时间与心力,而在大众眼中,却常被误解为家长过度保护、放纵孩子,致使孩子不知尊长、不懂规矩。
教育从来没有放诸四海皆准的方法。每个孩子的性格、背景、成长环境都不同,理应因材施教。以一种单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只会忽略个体差异,也削弱教育的真正意义。
无论如何,教育不是贫乏得只剩下藤鞭,笔者始终不赞成藤鞭教育,或许鞭打能够带来一时的效率,但若拿捏不当,容易传达以暴制暴的讯息。那种恐惧下的“听话”,或许只是暂时的顺从,却可能埋下更深的不安。到头来,再谈教育的意义,恐怕也为时已晚。
我们希望孩子在教鞭下懂得畏惧、服从,却又要求他们学会保护自己、不盲从权威。如此矛盾的期待,让人不禁思考:我们究竟想培养出怎样的孩子?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